找到相关内容11358篇,用时1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伦理学中的形式与实质

    实用主义强调道德与生活不可分离,而生活则总是展开于具体的情景中。与其他的生活形式一样,道德主要是解决生活情景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我们应该如此这般地去做,仅仅是因为既成的实际情景这样要求我们。”“正确地...

    杨国荣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111091963.html
  • 也谈朝阳辽代三塔

    很明显《辽史纪事本末》中的有引文有误(也有可能是刊印时造成的)。以钱原著为正确,否则就读不通了。该“舍利塔记”,在《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称“释迦佛舍利铁塔记”。但钱大昕认为,该塔既藏释迦佛舍利,也藏锭光...

    王荣国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8450192215.html
  • 唐五代宋初敦煌尼僧史初探

    尼僧的法名不一定都带有女性特征,俗姓加法律、阔梨等的提法在文书中更是常见,要想正确辨别哪些出家人是尼众并进而推断该件文书记载的是尼僧史料,就需要先期完成长期艰苦的资料积累工作。   再次,敦煌文书的...

    杨宝玉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6531492241.html
  • 一本不该被冷落的著作——关于弘一法师和《韩握》三题

    稿——笔者),披诵数四,欢慰无已。考据精详,论断正确”,“今昨已略为删改,未审当否?”“书中尚有数事(指“标志记号有脱落处”、“记号有不统一处”、“人名有未写时代者”等等——笔者),乞仁者暇时自加补校...的框框,合乎自己观点则“是”之,不合于自己观点则“非”之,甚至为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需要,也有曲解和改动前人资料之处。故由此得出的结论有着明显的破绽。   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看看。如作者在“反证”部分...

    徐正纶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502992389.html
  •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续八)

    种:一种,只修行五波罗蜜,没有修般若波罗蜜,像舍利弗施眼,因布施的态度不正确而厌退;另一种,虽然修般若波罗蜜,但没有同时修方便(沤和),这种人一入三解脱门,观涅盘时,因为有深妙的无生法忍之力,马上便证...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6562093151.html
  •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续六)

    不是实法,而是如同龟毛一般的无,那就堕入断见」,这话是不正确的。有的说,「我」指的是自己的身体,身体灭亡了,「我」就同时灭亡了,也不会有什么后身,这叫断见。至於无微尘的观点,与此不是一类,既不能算断见,...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6562093153.html
  •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续一)

    义则是声闻、辟支佛所得之智。   译文   以上的小乘诸论义师,都自称根据佛说而谈菩萨之相,其实各不相同,其中正确者很少。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菩萨得无生法忍,舍去生死身,便进入无量无边的佛法...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6562293157.html
  •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续)

    存在的观点。   ⑿戒取:又作戒取见,戒禁取见,指将错误的戒律法规当作可以引导至涅盘的正确戒律。   ⒀爱:指渴望、贪爱、贪欲。   ⒁慢:傲慢。乃心所(心的作用)之名。即比较自己与他人之高低、...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6562293158.html
  • 论说一切有部“实有”思想对慧远之影响

    但不可能长久,其深层原因就在这里。   另外,无论是大乘佛教还是上座部佛教,或者是藏传佛教,尽管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否定现实世界,否定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甚至可以否定某些自认为不正确的佛教言论,...

    夏金华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8322093349.html
  • 僧肇与玄学化的中国佛学

    倾向。所以僧肇批评“本无”一家既不通顺事实,也不是判断事物的正确方法(“岂谓顺通事实,即物之情哉?”)。   依僧肇之说,“本无&...空观。所以他说“本无”既不通顺事实,也不是判断事物的正确方法(“岂谓顺通事实,即物之情哉?”)。   依僧肇之说,“本无”义偏...

    麻天祥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8261993674.html